国内首个食管癌临床性筛查精准风险预测模型建立-科技前沿-泓信生物——汇聚有生命力的未来
  • 免费咨询电话
    400-999-2999

国内首个食管癌临床性筛查精准风险预测模型建立

时间:2020-01-10

A-

A+

《胃肠内镜学》1 月 5 日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柯杨团队研究报告,基于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设计,在北方高发区和南方非高发区 1 万余例临床内镜门诊就诊者中,构建并验证了首个适用于我国 “食管癌临床机会性筛查” 的精准风险预测模型。(来源:中国科学报

《胃肠内镜学》1 月 5 日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柯杨团队研究报告,基于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设计,在北方高发区和南方非高发区 1 万余例临床内镜门诊就诊者中,构建并验证了首个适用于我国 “食管癌临床机会性筛查” 的精准风险预测模型。


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国且分布存在明确的地域聚集特性,我国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即在高发区有组织地开展食管癌人群早筛工作。截至目前,以碘染内镜为主要手段的筛查项目已推广至 29 个省份、110 余个地 / 县级市,累计筛查超过百万人次。

在恶性肿瘤的筛查领域,可分为 “政策或项目推动的有组织的人群筛查” 和“医患共同决定的临床机会性筛查”。开展大规模恶性肿瘤的临床机会性筛查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机会性筛查必须建立在证明 “筛查有效” 的高规格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之上;其二,应具有准确可靠、简便易行的风险评估工具及分级标准。

在有效性证据方面,柯杨课题组前期开展前瞻性人群研究,通过 9 年的随访,初步证明内镜筛查可使食管癌累积发病率、死亡率分别降低 47% 与 66%。然而,目前适用于临床机会性筛查的风险评估工具与分级标准尚未见报道,极大限制了我国食管癌临床机会性筛查的指南制定与推广。

针对上述情况,柯杨团队联合其他团队,于 2017 年启动 “食管癌临床机会性筛查” 系列多中心临床研究,共同构建食管癌机会性筛查临床门诊队列。成功构建了适用于临床机会性筛查的食管恶性病变风险预测模型并提出了适宜的风险分级标准。

经统计评估,在北方高发人群数据集中,该模型预测准确率达 87.1%。在深圳分中心所收集的异质性很强的混居人群样本中(覆盖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模型预测准确率仍高达 84.3%,提示该模型具有非常理想的人群适应性及可推广潜力。


相关推荐:

打破传统治疗方式,干细胞疗法将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

推动干细胞细胞治疗药物的研制,干细胞药物有望上市!

中国科学报:揭示了干细胞疗法改善心脏功能的机制

英国科学家最新发布——有望开展首个肺癌免疫疗法人体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