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科技前沿-泓信生物——汇聚有生命力的未来
  • 免费咨询电话
    400-999-2999

干细胞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时间:2023-10-23

A-

A+

一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受累动脉的病变由内膜开始,先后发生脂质积聚(脂质 核心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发生动脉中层的退变和钙化,在此基  础上继发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的病变过程。 

 

近期研究表明,在外周动脉疾病治疗中使用的药物并不会显著改善临床 症状或降低对手术或介入治疗的需求。此外,药物似乎无法大幅度减轻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负担或改善其长期预后。因此,探索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手段对改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二、干细胞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干细胞移植是动脉疾病治疗领域的新方向。 干细胞在移植后能够向粥样硬化斑块狭窄部位趋化,并且特异性地定位于巨噬细胞,主要通过旁分泌等方式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缺血状态并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一)促进血管新生

1. 旁分泌作用

干细胞通过分泌可溶性蛋白(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和胞外囊泡(内含蛋白质、脂质和遗传物质)发挥旁分泌效应。在其释放的可溶性蛋白中,含有大量血管生成因子和营养因子可以促进血管再生。此外,干细胞还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外囊泡促进组织修复和血管再生。

 

2. 多向分化作用

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成肌肉、脂肪及骨骼等多种类型细胞。研究表明,牙髓来源干细胞可向内皮细胞分化。生长因子如VEGF、EGF 和FGF 可以促进干细胞向内皮分化。


(二)改善微环境 

1. 分泌抗炎因子

在动粥样硬化过程中,免疫系统扮演了重要作用。血液中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如选择素和整合素)过度表达导致炎性细胞对动脉内皮黏附和迁移增加,引起T细胞、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通过内皮间连接穿过血管内皮向动脉内浸润。干细胞分泌的抗炎因子(I-10  和TGF- β1) 升高,促炎因子 (如L-1β、IL-6 和TNF- α) 降低。同时干细胞也通过产生和释放多种免疫调节介质发挥微环境的调节功能。

 

2.稳定粥样斑块

当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大脂质核心、大量巨噬细胞和较薄纤维帽时,斑块稳定性差容易破裂。由炎症细胞产生的 MMP 及未成熟新生细胞对斑块的稳 定性也有裨益。干细胞能够修复破损,促进血管壁内皮细胞胶原纤维的合成,从而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

 

3. 调节斑块炎症微环境

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干细胞也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微环境的调节。miR-let7/HMGA2/NF-kB 信号通路稳定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 M2 型巨噬细胞极化,并通过miR-let7/IGF2BP1/PTEN 信号通路抑制巨噬细胞对动脉斑块的浸润。

 

4.调节 Treg 表达与分化

干细胞还可诱导Treg表达产生动脉粥样硬化保护作用。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Treg的数量减少。干细胞还可通过下调LDHA 水平、解除 ox-LDI对内皮细胞 Akt/eNOS功能失活调节、提高内皮细胞的存活率等方式调节内皮细胞功能,缓解内皮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