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自体牙移植后牙髓再生成功的病例报告-科技前沿-泓信生物——汇聚有生命力的未来
  • 免费咨询电话
    400-999-2999

首例自体牙移植后牙髓再生成功的病例报告

时间:2025-04-25

A-

A+

本研究是首例成熟牙齿进行ATT后使用DPSC进行RET的病例报告,治疗完成后可见牙周膜再生,根管内牙髓再生,未再观察到牙根吸收和牙齿固连,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可以推断,牙周膜再生能够预防和改善牙根吸收和牙齿固连,而且牙髓再生对于牙周膜再生至关重要,在一些相关的动物实验中也证实了这样的结论。

自体牙移植(ATT是一种用于替换缺失或无法修复牙齿的治疗策略,于1950年首次报道。与种植牙和修复义齿相比,ATT具有多种优势,可以保留本体感觉、维持牙髓血运重建的可能性、维持牙周膜的重要功能、维持牙间乳头的形态等。ATT的成功率被报道为59%~81%,其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非创伤拔牙方式、牙槽窝形成、对供体牙的操作和牙髓治疗等,移植后的牙齿不发生牙根吸收和牙齿固连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近期的一篇文献报道了ATT后的牙齿使用牙髓干细胞(DPSC)进行再生牙髓治疗(RET)的病例,成功实现了牙髓再生和牙周膜再生,逆转了已经出现的牙齿固连。这是该治疗方案的首例病例报告,在相关领域中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前瞻性探索。病例报告来自日本,20251月正式发表于《牙体牙髓病学杂志》(J Endod)。

01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37岁,左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拟行ATT。经医师评估,选择右上颌第三磨牙作为供体牙

02ATT治疗过程和结果

数字化设计:通过数字化技术辅助ATT,确定受体部位的最佳植入点,规划牙槽窝的形成,设计NY钻和NY骨凿定位,并设计3D打印手术导板来实现NY钻和NY骨凿定位

       手术操作:手术过程在显微镜下进行。将从手术导板上表面到钻尖的距离定义为“NY。实施浸润麻醉,测量受体部位的颊腭向和近远中间隙,切开牙龈,使用手术导板和3NY钻进行钻孔,深度控制在NY6 mm,未达上颌窦膜

随后,使用手术导板和8NY骨凿提升上颌窦,深度控制在NY12 mm,按计划形成牙槽窝。由于上颌窦黏膜存在碎裂的自体骨,因此未使用骨移植材料。

用预制假牙在受体牙槽窝处进行试装和调整,然后拔除供体牙,可见供体牙的牙周膜有相当一部分缺失供体牙的口外停留时间为15 min,移植到位后使用复合树脂夹板固定牙齿

术后观察:ATT2周,拆除固定夹板。5周后检查供体牙无活性,无活动度,叩诊时有高音调叩击声,表明很可能发生了牙齿固连。使用正畸矫治器重新调整固定移植牙16周后该牙齿无活性,且没有产生任何移动。

03自体DPSC制备

ATT期间拔除右上颌第三磨牙(供体牙)的同时,也拔除左上颌第三磨牙(图5a,将其保存在4℃控温溶液中并送至细胞处理设备,分离DPSC,在缺氧条件下培养至第5代并冻存。

04四次根管治疗

第一次根管治疗:ATT2周,牙髓电测试和冷刺激测试反应均为阴性,进行第一次根管治疗。在显微镜下打开髓腔,可见坏死的牙髓组织,尝试使用SS锉、K锉、超级锉、NiTi锉疏通根管但无法通畅到达根尖,用6% NaOCl17% EDTA溶液冲洗根管,氢氧化钙垫底,磷酸锌水门汀暂封。

第二次根管治疗:3周后,进行第二次根管治疗,用纳米气泡冲洗根管,使用SS锉和超声尖仍未能疏通根管至根尖,用小棉球和磷酸锌水门汀暂封。

第三次根管治疗:3周后,进行第三次根管治疗,使用SS锉、K锉和超声尖成功疏通了弯曲根管,预备至根尖。务必要确保根管的通畅性,以募集宿主来源的周围干细胞,并让神经和血管延可以伸到根管中。用含有0.03%左氧氟沙星和2.5 mg/ml两性霉素的纳米气泡冲洗根管,用小棉球和磷酸锌水门汀暂封。

第四次根管治疗:3周后(即ATT11周),确认根管内未检测到残留细菌和真菌,再次按照前述方法冲洗根管,拟后续进行再生牙髓治疗。

05自体DPSC移植

ATT17周(即四次根管治疗后6周),用6% NaOCl和含有0.03%左氧氟沙星的纳米气泡冲洗根管,再用3% EDTA和生理盐水冲洗根管3 min,然后用无菌纸尖擦干根管。

将自体DPSC移植到根管中,将可吸收创口材料泰立普固(Teruplug)放置在移植细胞悬浮液的根管口处,用BioMTA水泥和磷酸锌水门汀暂封。

06后续随访观察

患者在DPSC移植后1414285260周接受随访,从1周至52周的牙髓电测试和冷刺激测试均有阳性反应,表明牙髓活力恢复。

28周和52周的根尖X线片和CBCT显示根尖区域有矿化组织沉积60周的MRI检查可见移植牙与相邻牙齿的正常牙髓表现出相似的信号强度,提示牙髓再生。

ATT5~31周,临床检查均显示牙齿固连、无活动度。然而,ATT45周(即DPSC移植后28周),可见牙齿的生理活动度恢复、叩诊声音正常,影像检查显示牙周膜间隙和硬骨板存在,未再观察到牙根吸收或牙齿固连,之前的牙齿固连情况得到改善。

ATT2个月至今,牙周探诊深度保持在3 mm以下。在ATT96周(DPSC移植后79周)时,相较于ATT11周(DPSC移植前6周),移植牙自发萌出了1.13 mm,提示牙周膜再生;此时移植牙与对��牙的间隙为1.1 mm,尚未参与咬合

07讨论与总结

本研究是首例成熟牙齿进行ATT后使用DPSC进行RET的病例报告,治疗完成后可见牙周膜再生,根管内牙髓再生,未再观察到牙根吸收和牙齿固连,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可以推断,牙周膜再生能够预防和改善牙根吸收和牙齿固连,而且牙髓再生对于牙周膜再生至关重要,在一些相关的动物实验中也证实了这样的结论。

ATT最常见的供体牙是第三磨牙,常有阻生情况。如果阻生牙有牙周膜缺失,能够通过DPSC移植实现牙周膜再生,就可能扩大供体牙的适应证,提高牙移植的成功率。当然,本研究的单个成功案例具有局限性,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来证实这种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文章来源:https://www.jendodon.com/article/S0099-2399(24)00594-6/fulltext